最近有个话题上了热搜——女士连续3天熬夜躺着玩手机,之后翻身或者坐起来时出现严重眩晕。
不谦虚地说,作为神经内科医生,一看到这个标题,就会自动想到一个病:耳石症。专业的名字叫做: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。
因为这个病非常常见,可以说,在所有的“发作性眩晕”疾病谱中,它排名第一。然而很遗憾的是,这个病在基层医院和街边诊所容易被误诊为“颈椎病”。
坦白说,在眩晕的病因里,颈椎病连前10都排不上。所以,别老让人家颈椎病背锅了。
话说回来,什么叫“耳石症”?怎么眩晕还跟耳朵有关系?其实,大家平时都太小看自己的耳朵了!
先这么做:盯着手机的这篇文章,头部保持不动,让手机左右来回移动,你会发现,你很难看清屏幕上的文字。
好,现在换一种方式:手机保持不动,头部左右来回移动,眼睛始终盯住屏幕。你会发现,尽管头在摇摆,甚至比刚才手机摇摆的速度还要快,但是,你仍然可以很轻松地看清屏幕上的文字。
为什么同样的摆动,后者阅读却不受影响呢?这就要归功于内耳里面的一种特殊的器官:前庭感受器。
左上图黑框标记的,就是耳朵深部的「内耳」。把它放大就是右下角的这个图。没错,像蜗牛。和它连接的神经就是“前庭蜗神经,vestibulocochlear nerve”。
“蜗牛壳”的前面,有3个半环形的管道,这个叫做“半规管”。这3个管道互相垂直,它们的作用就是,感受你头部的各种旋转运动。
头部除了旋转外,还会随着身体做直线运动,比如你坐公交车时,司机一脚油门下去(头部向后加速),一脚急刹(头部向前加速);从高处跳下(上下运动),这些方向的变速运动都会被内耳监测到,不过这归另一个部位管,叫做“耳石器”。
中间绿色膨大的两个囊就是“耳石器”的组成部分,靠上面的呈椭圆形,是“椭圆囊”,感受水平面的直线变速运动;靠下面的呈球形,是“球囊”,感受垂直方向的变速运动。
“半规管”加“耳石器”,两者联合起来就可以感受头部任意方向的复杂运动,然后把这些信息上传到大脑,再联合眼睛、小脑、脊髓等这些部位,最终维持你的平衡,帮助你完成各种任务:从简单的走路跳跃坐公交,到复杂的跳水和体操。
现在,我们再走进“耳石器”里面去看看。在这2个囊里面,有一层膜,膜上粘了很多像“小石头”样的东西。
这些膜和膜上的小石头会随着头部运动而运动,然后带动下面的像头发样的毛细胞摆动,这种摆动刺激会把头部的位置信号传入大脑。
注意,关键问题来了。如果有个小石头没粘住,从膜上脱落了,它就有可能掉入刚刚说的那3个管道中去,然后就开始搞事情了。
耳石在管道中漂浮,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信号,这种信号往上传,会给大脑造成一种错觉:脑子会认为,你是不是正在做什么剧烈的翻转运动。而事实上,你是只躺个床,翻个身而已。
因为这个病只是耳石脱落,虽然眩晕明显,但不会造成其他严重问题,不会出现说话不清楚,不会出现手脚麻木,不会出现一边手脚瘫痪,所以,是“良性”的。
顺便说一句,如果不仅仅是眩晕,还有说话不清楚或手脚麻木或手脚瘫痪,那就不是耳石症,而要小心是“中风”。
又因为这个病一般在头的位置改变时诱发,比如躺床,起床,翻身等,所以是“位置性”的。
还因为这个病发作时间比较短,每次眩晕一般不超过1分钟,所以是“发作性”。
这里,要膜拜下两位大师,一个是Epley大师,一个是Semont大师。他们发明的复位方法,拯救了众多耳石症患者的眩晕之苦。
下面这个图就是Epley发明的复位方法。在医生的帮助下,你的头和身体配合转动,最终让“石头”归位。
在我的门诊,都是手法复位。手法复位的好处,是我可以离患者比较近,可以边做动作边安慰他们,同时方便我听到他们的反馈。
满足上述3条,你很可能就是耳石症了。接下来,可以就诊耳鼻喉科或神经内科门诊,经过医生评估确认后,就可以做手法复位治疗了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